中新網長春5月7日電 (記者 郭佳)連日來,110個中華秋沙鴨人工巢箱正被安裝在吉林省長白山地區。正值繁殖季節的中華秋沙鴨將住進“婚房”,繁育下一代。
工作人員正將人工巢箱安裝在大樹10米高的位置。世界自然基金會供圖
記者7日從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瑞士)北京代表處東北區域項目辦公室獲悉上述消息。該辦公室主任劉培琦表示,此次推廣應用人工巢箱只是中華秋沙鴨保護項目的開始。
中華秋沙鴨是中國特產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EN)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歷史,有鳥類“活化石”之稱。
長白山地區是中華秋沙鴨在中國的主要繁殖地,目前的種群數量約200對,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源頭水系的頭道白河、頭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富爾河、松江河等河流或河段。
據了解,從今年4月底開始,WWF設計制作的110個中華秋沙鴨人工巢箱已分發給長白山地區有中華秋沙鴨分布的八個林業局。目前,這些人工巢箱正陸續安裝在各局部分河流岸邊的林地內。
對于人工巢箱的必要性,劉培琦介紹,中華秋沙鴨喜歡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但早期森林砍伐導致了天然樹洞稀缺,給這一珍稀物種繁育下一代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在自然條件下,樹洞的形成往往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要形成足夠容納一只成體中華秋沙鴨的樹洞,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劉培琦說。
WWF根據大量的野外調查和實踐發現,使用木板或相近材料按一定尺寸制作人工巢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老齡闊葉喬木上的樹洞,為洞巢鳥類提供必要的繁殖條件。
人工巢箱約1米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老齡闊葉喬木上的樹洞。世界自然基金會供圖
2015年,WWF東北區域項目辦公室在長白山地區安裝了10個人工巢箱,當年即有一巢中華秋沙鴨和一巢鴛鴦利用人工巢箱開始繁殖。
據介紹,此次中華秋沙鴨“安居工程”由WWF東北項目辦公室與吉林省林草局聯合開展,此110個人工巢箱實際上只是“一期工程”,日后還將在更多潛在的中華秋沙鴨繁殖地安裝。
劉培琦表示,要真正發揮人工巢箱的作用,除了前期合理的安裝,還需要后期長時間觀察和悉心維護。未來,WWF將與吉林省林草局進一步開展后續項目工作。
根據吉林省相關部門制定的中華秋沙鴨保護行動目標,到2025年,解決長白山區中華秋沙鴨棲息地破碎局面,使其繁殖種群數量達300對以上;到2030年,其繁殖種群數量達400對以上,有效緩解其瀕危狀況。(完)